
1949年9月,开国大典的前夕,毛主席正忙于为盛大的庆典做准备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毛主席常常彻夜工作,直到黎明才休息。然而,在如此繁忙的日程中,毛主席特意抽空,亲笔写信,邀请了一位年仅14岁的姑娘前往北京,参加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。
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面对毛主席亲自发出的邀请,这位小姑娘竟然拒绝了这个宝贵的机会,未能如约前来。面对她的拒绝,毛主席没有生气,反而以幽默的语气说道:“我要亲自去见见她。”这句话,反映出毛主席对这位小姑娘的喜爱和对她坚持原则的理解。那么,这位14岁的小姑娘究竟是谁?为何毛主席会亲自写信邀请她出席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呢?
故事要从1949年春天说起。那时,解放军在长江沿岸做好了渡江的准备,计划攻克国民党最后的防线。在安徽无为县,约有20多万解放军驻扎在长江岸边,他们不仅需要当地渔民提供渔船,还需要掌握划船和游泳技巧的村民,帮助他们顺利渡江。于是,许多渔民自发地提供帮助,其中就有一位活跃的、忙碌的小姑娘——马三姐。
展开剩余80%马三姐,那年才14岁,生长在长江岸边的一个船家家庭,从小便学会了划船、游泳、掌舵等技能。听说解放军需要渔船,她立即兴奋地决定去报名,支持这次渡江行动。起初,她的父母十分担心,不愿意让她冒险。为了阻止她,父母甚至专门守在村口的报名处,不让她独自前往。然而,马三姐的决心非常坚定,她拉着哥哥去邻村报名,最终成功参与到这项伟大的行动中。
不仅如此,马三姐还帮助解放军训练游泳、划船,成为了他们的得力助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马三姐与解放军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大家都对这个勇敢、活泼的小姑娘非常喜爱。有一天晚上,解放军决定派出一支突击队,首先渡江探路,但由于任务危险,需要经验丰富的渔民来划船。面对生死未卜的风险,没人敢报名。正当大家犹豫时,马三姐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,表示愿意参加。
尽管解放军战士们夸赞马三姐勇敢,但考虑到她年纪尚轻,还是劝她放弃这次危险的任务。然而,马三姐毫不退缩,坚称自己能胜任,且熟悉地形。即便面对解放军的再三劝阻,她依旧执意参加。于是,解放军决定让她加入,且全力保证她的安全。
突击队出发后,马三姐与哥哥的船一起驶向对岸。途中,突然遭到敌军炮火攻击,小船的方向失控,马三姐见状毫不迟疑地接过了哥哥的舵,凭借着娴熟的划船技巧,她冒着炮火成功将船引导到南岸。尽管她的右臂被敌人的弹片击伤,但她依然坚持着,完美完成了任务。那一夜,马三姐共横渡长江六次,将三批解放军安全送到对岸。
这一壮举让她赢得了“渡江英雄”和“支前模范”的荣誉称号。然而,马三姐并非唯一为解放军渡江提供帮助的平民。许多普通百姓也在解放军的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而马三姐则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。
1949年9月,马三姐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函,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。虽然激动万分,马三姐还是决定放弃这个机会,原因在于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独自前往北京。考虑到上次她偷跑前线时父母的恐惧,马三姐最终决定留在家里,陪伴父母。得知此事后,毛主席并没有感到不快,反而笑着表示:“下次一定要见见这个小英雄。”
果然,机会不久后就来了。1951年9月,毛主席再次邀请马三姐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庆典。这次,毛主席为她安排了安全的旅行方式,保证她不会在途中遇到意外。马三姐感动不已,心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感激与敬仰。
9月29日,马三姐终于在中南海怀仁堂与毛主席见面。那晚,她代表安徽代表团向毛主席敬酒,激动得差点忘了向毛主席自我介绍。毛主席看着她,笑着说道:“真是不容易,终于请到了你!”马三姐笑着承认了自己的身份。值得一提的是,马三姐其实并没有名字,家里一直称她为“三姐”。有些人误以为毛主席给她取了“马毛姐”这个名字,但实际上,她的名字早就这样叫了。
毛主席还关心马三姐的衣物和学习问题,特地为她准备了一件藏青色的呢子衣服,并送给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,鼓励她好好学习。马三姐从未忘记毛主席的教诲,珍惜这本笔记本,直到有一天,她的家乡遭遇洪水,她的所有物品都被大水冲走,她对这些失去的纪念品感到十分遗憾。
马三姐回到安徽后,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期望,努力学习,最终于1957年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,并在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,先后在多个工厂工作。她低调务实,始终不求名利,工作勤勤恳恳,直到退休。即使退休后,她也没有停止为人民服务,经常去学校和部队做报告,讲述自己当年参与渡江的故事,鼓励年轻一代为国家做贡献。
在20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马三姐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。她成为第一个领取“七一勋章”的人物,并表示要将这枚勋章送到渡江战役纪念馆,希望它成为所有渡江英雄的象征。
马三姐,这位来自农村的普通女孩,凭借她的勇气和奉献精神,成为了“渡江英雄”和“支前模范”。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新时代的楷模。她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,为国家、为人民无私奉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